分類目錄
活動回顧
11/5 牛津大學副校長Nick Rawlins演講:探索疼痛與大腦的科學

DSC04968

 

在現代社會中,雖然醫學技術進步快速,人類的平均壽命也比過去高出許多,但也伴隨而來更多醫學上的新難題。很多時候,我們可能無法徹底地解決健康上的問題,而必須學習和疾病相處、共存,而長期及慢性的疼痛症狀就是其中之一。

針對這個議題,由臺大醫學院、竹風建設主辦,臺大EMBA校友基金會協辦,在11月5日臺大醫學院舉行的演講《探索疼痛與大腦的科學》,特別邀請了牛津大學的副校長Nick Rawlins教授,分享了許多目前醫學上在處理慢性疼痛症狀與其所帶來的預期焦慮情緒的新方向。

 

DSC05017

 

Rawlins教授是研究神經運作領域的專家,他與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根據過去相關的研究基礎,再進一步地深入實驗,希望能將科學上的成果實際運用醫療上。到場聆聽的觀眾裡有許多位是臺大醫院的醫師,並在演講會後的討論中與Rawlins教授一同交流治療慢性疼痛症狀的心得以及東西方的醫病文化差距。

 

DSC05009

 

一切都從大腦的運作說起,Rawlins教授首先說到了Phineas Gage的案例。Phineas Gage在鐵路上工作,他在一場意外中,被一支長鐵棍由左下臉頰刺入,再由額頭上方頭頂處穿出腦殼,奇特的是Phineas Gage沒有死,他奇蹟似地康復了,更奇特的是,在康復後他的性格、記憶都發生了劇烈的轉變,這個醫學上的案例改變了人們對大腦的認知,在大腦分區功能的研究上也有重要的貢獻。

 

DSC04993

接著Rawlins教授提到了「老鼠電擊實驗」,在這個實驗裡,科學家將電擊即將到來的警訊聲以及實際的電擊時間分離,發現動物會對預示疼痛的警訊感到恐懼、焦慮,而當科學家稍微調整實驗,讓這些警訊不能完全準確地預測疼痛時,則更會加深動物的不安。

在說明過去相關的研究後,Rawlins教授也向大家解說了一系列的實驗成果。

其中一個實驗使用不同顏色的燈作為警示,再以不同溫度刺激受試者的皮膚,並透過核磁共振顯像,觀察受試者大腦區域運作的變化,確認人類也會因為預期疼痛到來而產生負面情緒。如果將這些實驗的結果應用在醫療上,治療為慢性疼痛所苦的病人時,除了就病人生理上的不適提供藥物治療,也應該顧及病人的心理層面。Rawlins教授期待治療也能從大腦、神經層面著手,希望在預測可能發生的疼痛後實施認知行為治療,盡可能避免或減輕病人的痛苦,如果都無法達成,至少也能夠讓病人提早準備,心裡會感覺比較踏實。

 

DSC04998

 

此外,Rawlins教授也談到了「幻肢症」現象與大腦運作的關聯,有時候人會感到疼痛,並不是身體真的受到刺激或傷害,而可能是大腦運作下產生的結果。在實驗中,幻肢症患者與四肢健全者被要求拿取東西時,他們的大腦運作區塊是十分接近的,即使失去了手或腳,幻肢症患者的腦部依然會傳遞相同的訊息到神經。Rawlins教授也舉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為例:「我的母親也常常說躺著時她的腳總是懸著,讓她很不舒服,但她的腳實際上已經不在了。而當我讓她坐到沙發上,她會覺得她的腳能夠舒適地倚靠沙發,她也因此感到比較舒服。」說明這些病症和神經訊息傳導習習相關,也是未來醫療上減輕患者痛苦可以參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