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呂博雅
臺大學術副校長陳良基教授22日晚上受臺大商學會之邀於管理學院正大國際會議廳舉行「創新的人生」演講及同名新書簽名會,吸引許多業界人士及年輕學子到場聆聽;其深具啟發性的演講內容及整晚的如珠妙語引人深思,為在座聽眾帶來難忘充實的一夜。
陳良基教授是臺灣重要電機工程學者,不僅是其專業領域的翹楚,更是在學界、業界都備受推崇的「技轉王」。曾任國科會工程處微電子學門召集人、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所長及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等多項國家機構要職,還是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師學會會士,並一路從成大電機系講師、副教授,臺大電機系教授、電子所所長、創意創業學程主任,到臺大學術副校長,陳良基教授的豐富經歷及學術成就令眾人嘆服不已。但更讓人敬佩的是,他將「學」與「術」、「知識」與「實作」完美接軌,以此創造價值並造福社會。發表超過400篇論文,擁有超過20項美國專利的他,多年來一直為臺灣高科技產業盡心盡力,協助技術移轉多達近百件,並技術協助多家新創公司上市,其指導的學生也是企業爭相聘用的搶手人才。
陳良基教授以其著作《創新的人生》中的人生故事串連出他一路追求專業領域的卓越,可說是跳脫既有框架、更上一層樓的個人傳奇。他的人生經歷見證了臺灣高科技的興衰,從上臺北念高中到讀大學到畢業出社會,正好是臺灣從農業社會到建立第一個科學園區,繼而蓬勃發展成世界高科技領域的時期。正因為如此,當他看到臺灣高科技產業在2006年後漸漸衰退失去活力,到近年欲振乏力時,比任何人都還要有感觸,也比任何人想要重振產業。「臺灣曾連續三年拿下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的產業群聚效應評比第一名;但近年來產業卻愈走愈無力。我們的年輕人正在面臨嚴重的學用落差問題,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達15%,起薪只有22K;而臺灣高科技新創上櫃上市公司正在逐年減少….,種種現象讓人憂慮臺灣的未來到底在哪裡?」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我們那一代人必背的文章;但如果在書裡這樣寫大概不會有人要買,年輕人大概也不會聽。」面對這樣難解的問題,陳良基教授先笑笑地打破沉重氣氛,接著感慨萬千地回想當年從鄉下北上是想靠著教育過更好的生活,但現在很多年輕人似乎沒有辦法靠教育過更好的生活,面對這樣的危機,臺灣社會要如何發展下去?「要鼓勵年輕人有創業精神 (Entrepreneurship)很困難,因為人生來就怕未知、怕改變,」他說,但回顧臺灣在還沒有科學園區、科技業還沒起飛時,生活環境相當困苦。他們那一代人走過的年代現在年輕人沒有辦法體會也無從得知,現在的創業環境其實比以前好很多。陳良基教授希望透過文字告訴現代年輕人以前臺灣也走過這樣一段苦日子,告訴他們只要找到方向、肯努力,就能改變社會現狀。當年的年輕人因為不怕苦,臺灣才有今天;現在年輕人若有創業家敢冒險肯吃苦的精神,也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因此他在當年寫給工研院的辭職信裡提到臺灣的未來充滿危機,而他覺得讓危機變成轉機的重要關鍵就在於鼓勵創新精神。深信良師興國的他2007年在臺大創立創意創業學程,精挑細選團隊成員,以創意心法紮根,與專業知識相輔相成;希冀培養出能夠擁有創業家精神的學生,並強調多元學習及團隊精神,學以致用以達到與真實世界接軌的目的,創造價值。「 ” Create a job, not just take a job.” 是學程的宗旨;臺大的學生應該要創造工作機會,而不是搶其他學生的工作機會。」該學程已成為目前最受歡迎的學程之一。
Δ 「臺大的學生應該要創造工作機會,而不是搶其他學生的工作機會。」
陳良基教授是臺灣雲林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很難想像15歲念高中前都一直在田裡忙農活的他今日竟然站在學、業兩界頂端。但聽完陳教授當晚的經驗談,卻讓人覺得他從農夫之路走到科技泰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生態系統 (Ecosystem)很重要
他深深記得做農活時必須按部就班,每個步驟都馬虎不得;否則不僅會挨父母罵,「一個步驟沒有做好就沒有好的收成。」多年的農村生活把他訓練成了步伐紮實、能耐心等待的耕耘者;腳踏實地對他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人生哲學,「Bill Gates曾說現代人太高估明天的變化,卻低估長時間的變化。今天播種明天就想收穫,揠苗助長、不願多耕耘是不行的;要順應生態系統,深耕每個步驟。」
有目標的工作,以終為始
「在播種的時候就會設想什麼時候要收成,耕種的過程中心裡的目標要非常清楚明確。」如果不知道目標是什麼,一開始就不要做了;箭射出去才在找目標是不對的生活態度。生活要以終為始,並時時檢視目標的達成到底有沒有意義,常問 why和meaning很重要。陳教授說他是用經營生命的精神經營創新創業學程,告訴學生要”make meaning”,有了意義錢財自動會跟著來,但如果只一味談”make money”,人生並不會有意義。
「對未來抱持著揮之不去的熱情,人生就會成功。只要知道做一件事情的意義就會產生熱情,會全力以赴;並且有了任何進展都會覺得很幸福,因為那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從內心發出來的力道非常重要。內心存著一把火,周圍有什麼事都不怕了。」
掌握時機
「小時候常幫忙挖蘆筍,掌握挖蘆筍的時機很重要,太長太短都不行。」而陳教授對小時候家裡種過多樣作物也印象深刻,「每一次選擇栽種作物都是一種創新,」要掌握好收成的時間以決定栽種的作物,要是大家都種一樣的東西價格就會低,作物的選擇決定價值。這樣的訓練讓他領悟到對時機敏感度的重要,掌握度的好壞就決定成果的價值,而這也是為什麼陳教授長久以來能掌握產業未來的走勢,屢次創造個人價值及社會福祉。
講到年輕時的農村生活,陳教授顯得放鬆許多,想起以前只要在忙農活時天邊有雲朵飄過就覺得舒適,一臉的靦腆懷念。他更感性地說以前在種田時根本沒有想過現在走的路會跟高科技有關係,只要能過溫飽的日子就很高興,如今他擁有的已經遠超過他原來的夢想;沒有背景只是鄉下土包子的他能夠有今天,現在的年輕人也一定可以,鼓勵年輕人勇敢走出舒適圈,只要能不停地創新,不管在任何領域都有立足的機會。
而談到他的技術轉移,以自己的專業技術造福社會時,又是另一種表情。「以前總說要貢獻社會,但都只是嘴巴講一講,根本看不到實質的貢獻;寫一篇論文,被很多人看,聽起來好像很有貢獻卻沒有什麼真實感。但當你知道各大企業各大廠商採用的技術都是自己的智慧結晶,那種感覺完全不同。」他的臉上寫滿了幸福及熱情;那樣的容光煥發,那樣的熱度會讓人為之動容,一不小心就會熱淚盈眶。
「德川家康說過人生把我們放在這個位置,就是要我們用自己擁有的能力幫助能夠幫助的人。」這是陳良基教授一生都在追求的理想,也是他本人的最佳寫照。至今仍有很多人都很好奇他是如何從一個農家的孩子達到今天的成就,但只要看過他的人、聽過他說話就會知道,是他內心那股不斷想超越自己的光與熱,讓他無懼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領著他走出一個又一個振奮人心的故事;而那熱火也同時燃燒著對他曾赤腳實踏過、揮汗耕耘過的土地的赤誠熱愛,讓他肩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見及承擔,謙遜又踏實地持續為臺灣的未來,年輕人的未來盡心盡力。
Δ 臺大商學會長孫正大致詞。
Δ 柯承恩教授引言。
Δ 「我來為你們導讀!」孫正大會長 (右) 妙語連連讓陳良基教授 (左) 及臺下聽眾開懷大笑。
Δ 陳良基教授為年輕學子簽書,並與之親切互動。